人生爱继续(考研感触)
回校路上,与智川畅聊一路,把最近的思考都讲出来了,颇有感触。
实话来讲,考研前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到了酒店之后,一人一间屋,冷冷的,这真不浪漫,怎么有一丝凄凉感!买了个水壶,再不喝热水感觉心都要凉了。吃完饭热了一会,脚好冷,买个盆泡脚吧,这样才能好好学习嘛!先看英语作文,尴尬的是我这词汇量看几个句子就要查单词,这可真不体面。该背政治了,状态还是一般,我只想把以前背过的过一遍,没背到的就随缘吧。10点半就上床睡觉了,是不安的,我想了想还是因为这两门我付出的不太多吧,底气不很足。心中开始哼歌,果然让人心安,思绪也理清了,毕竟我早就想过前路,做过最坏的打算,甚至连报哪个训练营都决定好了。还是不眠,发现是枕头的原因,好高的枕头,把两块浴巾叠一下,稍好一点,算了睡不着起来学会吧,看了会单词,好好好2点了,得睡一会,基本半小时醒一次,直到六点。
比较惊奇的是考场的座次表会把报考学校和专业列出来,我那考点都是往南方考的,都是名校啊,武大,华东政法,浙大,突然有一种比试比试的劲头,我的不甘落后的体质吧。考完大家都说很难,更是被誉为10年来最难,但我感觉还好,对我来说就是一张普通的试卷,大概与我没做多少题,没怎么背,本来就没打算用多少背到的东西,期望较低的原因吧。
英语原打算留下80分钟写写作文,完形填空和第一篇阅读就用了35分钟了,文章很难懂,那就多读几遍吧,第一遍大体知道讲得啥,对着选项再理解理解,有的段落反复读了3-4遍,我知道这是我唯一理智的选择,如果是在图书馆做这个,我大概会想睡觉吧,很庆幸大脑比较兴奋。最后剩下45分钟两篇作文,写出的都是印刻在大脑中的思维,或者说是思考。我现在背东西很慢,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也不喜欢去背,年纪大了记东西慢,不单是记忆力的原因,有理解力转化的原因,小孩子在语言方面就是有优势啊。
本来想回学校拿枕头,一算路费不如买一个了,去一家超市买了一个,营业员挺热情的。
数学是底线学科,当然我也算过大概要考多少分才能用其他科目勉强平衡,给自己定下了很低的期望,照着这个考,没什么压力。选择填空很仁慈,我也算好几遍,生怕算错了,一个5分,太重了。
专业课是最有把握的一科(与其他三科对比),对我来说不过又是一套(合理的)随机的题目 (某机构出的题做了几道选择发现为出题而出题,还出错了一道,就没做了),恰巧成了考研题罢了,肯定是有新题的,我就大胆舍弃,只要期望合理,一切问题不大(笑。考到这里我总算明白考研是一件十分随机的事情,因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去复习(更多的是学习),注定是不会面面俱到的,一张考卷就是那么多题,虽然不是要全都会才能考上研,但对于想考高分的同学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我第一次在考试中感到什么是“卷”,印证了我考前根据自己习性不打算二战的决定。考完回来的路上和同学聊到为什么刻板印象中考研比较简单而现实中却不那么容易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对于某些专业来说基数相比招生人数较大,而考研二战和高考二战不同,没有人高考二战是可以在家复习的,考研则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自己学,在哪都差不多,又一次感到真不如高中有趣,我喜欢一群人一起学习,或者说不是学习,是生活。
还聊到最优解,从大一再来一次。这个解是我近一个月才发现的,原来那同学不是放弃秋招转战考研,而是参加秋招同时考研,真有高手(笑。再来一次,我也不会保研,这条道路根据人群的不同可能会竞争十分大,也是卷的不行(又想到了某专业平平无奇的简历保研杭电,当时真是感叹自己大学四年一事无成,转念又想研究生比试比试吧)。最优解就是去学一些学科基础,听一些好课,带着这些课程带来的基本的学科思维和必要的工具去学习技术,去做项目,去找实习,然后考研秋招同时进行,在手握几个offer的情况下进行考研,万事大吉。至于学科竞赛,虽然我没拿过什么奖(脸红,但某些竞赛是竞技体育,剩下更多的都是玩具,甚至是没有实体的玩具。
专业课还没对答案,整体比较稳吧,当时我还想着要是处于考上和考不上的微妙境地还是要马上行动问老爸要钱报训练营来保底,考上了更高兴嘛,保险还是要上的。至于训练营,看起来比较系统的可靠的训练营,确实有一些速成的作用,时间是最重要的,要做是只是在这三个月少走弯路,少浪费时间,不禁又想起了物理老师经典名言:“时间是最缺的”,这句话真是适用于人生啊。